學術交流
- 門診電話:022-59813200
- 急診電話:022-59813536

關注我們
關注我們
作者: 王小剛/李凱/王伯棟/王振剛/朱偉杰/袁紹紀/徐廣振/王榮兵 瀏覽次數: 日期:2023-01-25 來源: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雜志
1 資料與方法
1.1 一般資料
納入病例15例。其中,女性5例,男性10例;年齡8~65歲,平均20.6歲。
1.2 術前癥狀
13例患者出現頭痛、惡心嘔吐等顱內高壓癥狀,7例出現步態不穩,1例表現為多飲多尿,1例視力進行性加重,2例因腫瘤壓迫中腦出現Parinaud綜合征。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,本研究符合《赫爾辛基宣言》的原則。
1.3 輔助檢查
①術前所有患者均行CT、MRI平掃+強化檢查,已明確腫瘤與周邊血管等解剖結構的關系。②本組手術病例均有腦脊液甲胎蛋白(alpha-fetoprotein, AFP)、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-β(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-β, HCG-β)檢驗,其中12例術前行腰穿檢查;另3例梗阻性腦積水較重,術中留取腦脊液行AFP、HCG-β檢驗。
1.4 手術方式
本組病例患者均采用神經內鏡經幕下小腦上入路,采取側俯臥位,上身抬高,頭低位,Mayfield頭架固定,后正中入路,上至枕外粗隆,下至C1棘突,骨瓣大小約3 cm×4 cm,上方暴露出竇匯區、雙側橫竇,術中將硬膜牽拉翻向上方,待小腦塌陷,沿幕下小腦上自然間隙進入,神經內鏡經小腦幕下小腦上手術入路全切腫瘤。見圖1。
圖1 神經內鏡經幕下小腦上入路相關照片
①:采取后正中入路,骨窗大小約3 cm?4 cm,枕骨留取部分肌肉,后期縫合時減少皮下積液發生; ②:骨瓣內側面可見竇匯區、橫竇壓跡,術中小心銑下骨瓣,注意防止竇破裂出血; ③:顯示暴露竇匯區,剪開硬腦膜時,將硬腦膜翻向橫竇,增加手術視野; ④:分離表面蛛網膜,同時盡最大程度保護靜脈血管; ⑤:切除腫瘤后可見三腦室內部。
2 結果
2.1 治療結果
本組患者均通過手術全切,其中6例術后為生殖細胞瘤,后期轉腫瘤科繼續治療;本組病例中13例術前合并不同程度腦積水,術后均緩解,均未行腦室腹腔分流;其中1例術前腦積水較重,準備手術過程中腦積水加重,突發腦疝致瞳孔散大,急診行腦室穿刺,急診行腦腫瘤切除術,腦積水改善明顯,拔除腦室引流后,后期恢復良好,其余12例均未行腦室穿刺引流治療。本組15例患者術后半年隨訪,預后均良好。
2.2 術后病理
6例生殖細胞瘤(4精原細胞瘤,2卵黃囊瘤),4例松果體實性腫瘤(3例中分化,1例低分化),3例膽脂瘤,1例成熟畸胎瘤,1例不成熟畸胎瘤。
2.3 典型病例 1
男,33歲,因“走路不穩,視物模糊1月”住院,考慮為松果體區占位性病變,采用后正中入路,神經內鏡下經幕下小腦上入路行松果體區腫瘤切除術,術后病理診斷:中分化松果體實質腫瘤。術后復查顯示腫瘤全切(圖2)。隨訪2年,腫瘤未見復發及再發。
圖2 病例1影像資料
A:術前MR(①~④); B:術后復查(①CT,②~④MR)
2.4 典型病例2
男,20歲,因“間斷性頭痛1月”入院,頭部磁共振顯示松果體區占位性病變,采用后正中入路,神經內鏡下經幕下小腦上入路行松果體區腫瘤切除術,術后病理診斷:精原細胞瘤。術后復查顯示腫瘤全切(圖3)。病情平穩后轉腫瘤科繼續后續治療,隨訪1年,患者恢復良好,未見腫瘤復發。
圖3 病例2影像資料
A:術前MR(①~④); B:術后復查(①CT,②~④MR)
2.5 典型病例3
女,26歲,因“間斷性頭脹惡心1年”入院,入院后行頭部磁共振檢查示:松果體區占位性病變,手術方式同上,術后病理診斷:膽脂瘤。術后復查顯示腫瘤全切(圖4)。隨訪1年,腫瘤未見復發及再發。
圖4 病例3影像資料
A:術前MR(①~④); B:術后復查(①CT,②~④MR)